心理健康 |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

首页    学生工作    心理健康 | 心理健康知识科普

每年的5月25日是心理健康日,“5·25”,谐音“我爱我”,提醒我们要从爱自己开始,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,因为只有心理健康,我们才能更好地爱他人,拥抱生活。那到底什么是心理健康呢?又该如何保持心理健康呢?

一、什么是心理健康

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,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心理、智能、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,将个人的心境发展为最佳状态。世界卫生组织(WHO)将心理健康视为一个人在平衡生活、适应环境和实现自我潜能时,所拥有的一种优越状态。

     

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

中小学时期是人的行为、性格和智力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。在这一阶段,由于身心变化比较快,加之文化知识及社会经验的不足,中小学生很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,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。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表现:

1. 狭隘:即斤斤计较,心胸太狭窄,不能容人也不理解别人,对小事也耿耿于怀,爱钻牛角尖。

2. 嫉妒:当别人比自己好时,表现出不自然、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,更有甚者竟用打击、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。

3. 敏感:即神经过敏,多疑,常常把别人无意中的话、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,为此而喜怒无常,情绪变化很大。

4. 失落:中小学生抱有许多的幻想,希望将其变为现实,他们会付出种种努力甚至刻意追求,当这种需求持续得不到满足或部分满足,就产生了失败感。

5. 自卑:对自己缺乏信心,以为在各方面都不如别人,无论是学习上,还是在生活中,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,这种自卑严重影响了自己的情绪。

6. 叛逆:中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,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,迫切希望摆脱大人的监护。同时,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,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。

 

 

心理健康的标准

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:

①有适度的安全感,有自尊心,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;

②适度地自我批评,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;

③在日常生活中,具有适度的主动性,不为环境所左右;

④理智,现实,客观,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,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,无过度的幻想;

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,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;

⑥有自知之明,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,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;

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,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,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;

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;

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,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;

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,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。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,能保持自己的个性,既不过分阿谀,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,有个人独立的意见,有判断是非的标准。

 

如何保持心理健康

1 、学习心理知识,寻求心理健康良药

2、对自己不过分苛求,确立目标适中,养成“平常心”

  1. 不盲目的竞争,避免过度紧张

 

 

4、对他人的期望不要过高,避免失望感

5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,扩大社会交往

  1. 加强意志锻炼,保持乐观情绪

在快节奏的学习与生活中,我们可能会遇到压力、挑战甚至挫败,但请记住,每一次挑战都是成长的契机,每一份困难都是塑造坚韧性格的磨石。愿我们每个人的心灵都能像阳光一样明媚,无论未来的路有多么崎岖,都能以乐观的心态,快乐地成长,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!

 

 

 

2024年5月24日 09:21
浏览量:0